近日,一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引起广泛关注:《同伴欺凌是否会导致青少年更倾向于网络引战?敌意归因偏差的中介作用与特质正念的调节作用》。该研究的第一作者为邱越冬,通讯作者为李放教授,并在“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正念对青少年网络引战的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的支持下开展。研究深入探讨了同伴受害经历、敌意归因偏差及特质正念对个体网络引战行为的影响,为纪检监察工作中预防不当行为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与实践启发。
研究显示,负面经历会让个体形成“敌意归因偏差”,即习惯性地将他人行为解读为恶意。这种认知偏差不仅影响人际互动,还可能引发不当行为。在纪检监察领域,类似的心理机制或许潜移默化地作用于部分公职人员。试想,如果个别公职人员在面对复杂政策执行或公众反馈时形成了类似的认知偏差,会不会因此影响其工作方式,甚至引发不当行为?
此外,研究还强调了正念的调节作用。作为一种注重当下、增强自我觉察的心理方法,正念可以显著减缓负面经历对行为的影响。如果这一理念能融入纪检监察领域,通过正念训练帮助公职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压力、优化人际互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压力,更可能降低因心理失衡而产生的违规风险。
这一研究为纪检监察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纪检监察不仅需要关注规则和制度的执行,也应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支持公职人员的行为管理。通过心理干预与认知调整,从源头预防敌意归因偏差可能引发的行为问题,同时强化正念实践,帮助公职人员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廉洁从业水平,也为构建清正的政治生态提供了有效路径。
正念入心,清廉于行。心理干预的引入为纪检监察工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有助于优化工作方式,为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提供了新的助力。
相关论文信息:Qiu, Y., Sun, Q., Zhou, J., Jiang, N., Zeng, W. et al. (2024). Is peer victimization associated with higher online trolling among adolescents? the mediation of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nd the moderation of trait mindful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26(8), 623-632.